這顆其實已經入手好多天了,不過昨天才開始重拾寫文的習慣,一開始入手了蔡司超廣角的FE 16-35mm /f4和FE 55mm/f1.8,又在M01上面看到Voigtlander的大樓之後深深被這顆的成像及散景吸引,於是就出現在我手上啦。 這顆鍍膜有分為兩個版本 MC 及 SC ,MC拍彩色的比較理想,而SC則是能呈現較經典色調,一般推薦用在黑白攝影上,我手邊這顆是MC版的,在沒屋頂拍賣找到極新的公司貨,加上轉接環一共花費約25K左右。 這顆有一個非常大的特色就是焦外會旋轉,散景非常特別有味道,整體成像偏冷,35mm的焦段也很適合街拍使用,配上Techart LM-EA7 自動轉接環簡直晉升為神器,A7II本身有機身五軸防震,經測試在光線不足的環境,低於安全快門只要手夠穩搭配五軸防震也能得到清晰的照片。 Cosina Voigtlander Nokton Classic 35mm/f1.4 試拍 鏡頭本身重約200g,加上LH-6型號的金屬遮光罩拿在手上很輕便,裝在機身上整體的重量轉接環佔大部份(700g),鏡頭組裝非常扎實,令人愛不釋手,這是我第一次接觸Voigtlander的鏡頭,真的入手了第一顆就會忍不住想要再入手其他顆Voigtlander鏡頭。 規格: ○鏡身尺寸(機身最大直径處x鏡身長):φ55×28.5mm ○焦距:35mm ○口径比:1:1.4 ○最小光圈:F16 ○鏡片架構:6群8片 ○畫角:63度 ○光圈葉片:10片 ○最短攝影距離:0.7m ○測距計連動範圍:∞~0.7m ○鏡身尺寸(機身最大直径處x鏡身長度):φ55×28.5mm ○濾鏡尺寸:φ43 ○重量/200g ○接環:VM接環 Techart LM-EA7 自動轉接環,網路上已經有非常多的開箱介紹及使用影片 我這邊就不再多作介紹啦,有興趣的請洽谷哥大神,下面直接上圖 ...
在m01爬文看到好幾張Voigtlander福倫達35mm這顆的成像很毒,於是就出現在我手上了... 配上Techart LM-EA7 之後實現手動鏡自動對焦的功能,老鏡都重生啦,不過最近天氣不是很理想,只有在住家附近隨手拍拍,這顆的發色跟Sony的鏡頭差滿多的,以後應該會常常帶它出門。 題外話,沒事千萬不要買轉接環,不然... 防潮箱會一直長鏡頭出來,很不方便… ...
最近剛從Canon 650D + Sigma 17-50 mm / f2.8 升級到Sony a7 II 開始重新認真拍照了,又跑了一些幾年前曾經拍過的點 以下大部份都是 FE 16-35mm F4 ZA OSS拍的,有進LR調過色溫。 之後會勤勞更新有關攝影的文章,敬請期待! 基隆路天橋這個點聽說2017年就會拆除了,所以還沒來拍過的趕快抓緊時間來拍吧。 ...
In
《如何閱讀一本書》心得
抽了一點時間讀了《如何閱讀一本書》,覺得受益匪淺。這本書非常白話易讀,建議一些不喜歡閱讀或是不知道如何正確的閱讀的人可以找這本書來看,如果你想更快的瞭解書中的方法,我會在此篇文章中會轉載部分網上搜集歸納加上我自身讀完吸收後的心得,讓更多人瞭解閱讀的方法以及方便自己日後快速查閱。 本書可以大致分為四大部份,主動閱讀、閱讀的層次、內在及外在閱讀、閱讀不同類型讀物的注意事項。 一、主動閱讀 主動的去閱讀,閱讀可以是一件主動的事,並且閱讀越主動,效果越好。 讀者想多瞭解作者想傳達的意念,很大的部份看讀者主動 的程度,以及讀者閱讀的技巧。 要想練習主動閱讀,可以條列式以下問題: 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 作者在書中細說了什麼,怎麼說的?找出主題的想法與論點。 這本書說的有道理,是全部道理,還是部分道理? 哪些道理能夠為我所用? 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 我想在這本書中得到什麼? 以上是主動閱讀的基本問題,盡量地在書中找出問題的答案。 其次,主動閱讀要學會在書上做筆記,若不想在書上做筆記也可以另外使用一本筆記本來做記錄,我個人是使用Kindle閱讀器內建的 劃線功能,搭配Clippings Fere軟體在Evernote做筆記。 如果能讓一本書真正屬於你自己,就要讀出書中的言外之意以及寫出其言外之意。做筆記可以讓你保持清醒,並且思考,寫下你的感想有助於自己找出思考的誤區。 做筆記的方法: 畫線條 對於重點強調部分,加畫一條 在空白處做星號和其他符號,這個要慎用,在一本書中不能超過十個,可以在此處夾上書籤,便於之後的翻閱 在空白處編號 在空白處記下其他頁碼,即類似觀點 將關鍵字和句子圈出來 在書頁的空白處做筆記,可以記下你的問題,或你總結的論點 書本前面的空白頁列出基本大綱,書本最後一頁用來作為個人索引頁,將作者的主要觀點依次記下來。 以上筆記的記錄方法,累計分為三大類,從目錄頁記錄的結構筆記、主題閱讀的概念筆記以及針對一場討論情景的辯證筆記。不管何種筆記,總歸需要不斷增加閱讀的訓練,養成習慣,從實際去做中學習到如何去做的道理。 ※以上為書中提到的方法,但我個人不喜歡在書上做記號,加上現在看的大多數是電子書,所以不採用以上辦法。 此文將不定時持續更新至完成為止.... ...
In
經濟,
自由市場
解放人力才能創造更多價值
90年代,經濟學家Milton Friedman到中國考察,發現工人用鏟子挖運河,而不是用挖土機,中方陪同說,這是為了創造更多就業。結果Friedman開玩笑說,那直接用勺子挖多好,能創造更多就業。這個段子其實反映了我們的一個誤區,就是總覺得就業多了,經濟發展就好,其實未必。經濟發展不是為了創造就業,而是淘汰我們不需要的工作。 比如一百年前,全世界十個人裡就有四個是農民,而今天一百個人裡才有兩個是農民。這是因為機械化農業更有效率,過去靠人力種地的工作被淘汰了。你看,人類進步和我們淘汰工作的能力有關,機器提高了效率,解放了人力,我們才有時間創造更多的新興產業。 當然,每次有工作被淘汰,就會帶來失業問題,但失業其實是在推動進步啊,比如整個20世紀,我們從農業工作轉移到工業工作,後來又轉移到服務業工作,都是先失業、再就業的過程。市場會引導我們學什麼技能,找什麼工作,這才是真正的發展。 所以,我們不能「保就業」,而要創造「有價值的就業」,人類歷史上最好的「就業計劃」,其實就是自由市場和企業家精神。 ...
In
去你的「顧客永遠是對的」
比起「顧客永遠是對的」這句廢話 我更喜歡在很多美國餐廳掛的這個標語 「We reserve the right to refuse service to anyone.」 意即我們保留拒絕服務的權利 ...
一直以來對北韓抱著許多好奇心,偶然的機會下看到此書的資訊,沒有想太多就買了。 得以透過脫北者的真實經歷,一窺在這個世界上所剩不多的共產主義獨裁國家,生活在這個國家的人民是如何看待自己所存在的世界。 書剛入手的時候覺得有點厚,所以放置了一段時間才拿起來讀。 作者平實的文字,似乎有股說不出的魔力,一讀才發現欲罷不能,只花了兩個晚上空閒的時間就一口氣讀完了! 書中敘述數個脫北者的真實故事,荒唐卻又真真切切發生在他們身上的經歷 (雖然部分內容有可能誇大) 90年代初期,金日成過世後,北韓經濟徹底停擺,世界各國的人道救援物資真的能到的了人民的手上嗎?人在極度肌餓的狀況下已無暇思考著政府從小灌輸他們的一切是否只是謊言,吃完這餐馬上就要思考著下一餐在哪裡。讓從小就已經習慣在物資過剩的社會生活許久的我,不得不懷疑我們真的是活在同一個世界嗎? 書中有一段讓我非常震撼的是北韓從小的洗腦教育,以下節錄自書中提到的國小一年級數 學題目: 「八名男孩與九名女孩唱歌讚美金日成。唱歌的孩子總共有多少人?」 「在反抗日本佔領時期,一名女孩送信給我們的愛國部隊。她把信放在裝有五顆蘋果的籃 子裡,卻在檢查哨被日本士兵攔住。士兵偷了兩顆蘋果。請問還剩幾顆蘋果?」 「三名朝鮮人民軍士兵殺死了三十名美軍士兵。如果這三名士兵每人殺死的美軍士兵數量 一樣,那麼他們各殺了幾名美軍士兵?」 許多南韓人對統一不抱信心,擔心統一南北韓所需的社會成本太高,會拖垮整個國家經濟,但回頭看1990年東西德統一之後20年的現在,德國已然躍升為世界強國。 北韓政權之所以如此穩固,追根究底是因為沒有足夠的動力推動改變。或許中共不希望北韓垮台,所以用盡各種方法支持現狀,邪惡的美帝或許也不希望北韓走向民主,他們才有藉口繼續派駐軍隊在南韓,以牽制住中共在亞洲的軍事影響力。 「我們最幸福」,無疑是北韓國家灌輸人民最大的謊言,相比之下生活在台灣的我們、至少從小到大沒挨餓過的我們,真的很幸福。 強力推薦此書! BTW 台灣雲端書庫也可以免費借閱此書。 ...
In
不求甚解,
閱讀
古人讀書觀:不求甚解到底好不好?
古人云「開卷有益」,一本好書,會成為一生的良伴。不過,一個人愛書、勤奮讀書的同時,更要善於讀書,注重讀書方法,這樣才能讀懂書、讀通書。 清初以「畫、詩、書」「三絕」而聞名的鄭板橋寫過這樣一首詩:「讀書數萬卷,胸中無適主,便如暴富兒,頗為用錢苦。」由此可以看出,鄭板橋強調的是讀書不宜求多,而應當選好書,求精品來學以致用。他還說過:「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運多。」實際上,他並不反對博覽群書,而是強調必須以精讀為基礎。 據《三國志》記載,諸葛亮早年隱居荊州隆中時勤奮讀書。與諸生不同的是,諸葛亮讀書講求「獨觀其大略」,具體來說就是泛讀大概,擷取精華,掌握其實質。可見諸葛亮不僅好學,而且善學,無論讀書還是打仗,都稱得上「足智多謀」。 唐代文學家韓愈在談到讀書問題時曾說:「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後人將他的話概括為「提要鉤玄」讀書法。在韓愈看來,一個人即使終生不停學習,也不可能涉獵所有知識的萬一,就算是一本書,想將它全部記住也是困難的,實際上,這樣做也是沒有必要的。他提出在學習中要「提要鉤玄」,也就是閱讀時必須提出綱要,提綱挈領地將書中的主要內容提出來,對於那些理論方面的書籍,閱讀時則要注意探取其深奧的觀點,也就是抓住它的精髓部分。 在古代,有識之士提倡的抓住重點、吃透精神實質為主旨的讀書方法中,最為後世爭議的當數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讀書法,他寫過一篇《五柳先生傳》,文中云:「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意會,便欣然忘食。」這其實是他假托「五柳先生」來描繪自己的讀書生活,闡發對讀書的見解。 陶淵明的讀書法可以用「不求甚解」四個字概括,後世不肯苟同者認為陶淵明提倡的是粗枝大葉、淺嘗輒止的讀書作風,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贊同者則覺得陶淵明的讀書法是為了告訴人們,不要像某些迂腐的書呆子那樣死摳章句而忽略了書中主旨。 其實,陶淵明之所以提出這樣的讀書觀點,與他早年的求學生活密不可分。史書記載,他「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可見他自幼就攻讀儒家經典,勤奮好學。自漢代起,一些經學家對經典所作的註釋連篇累牘、空虛繁瑣、離題萬里,其中多有尋章摘句、牽強附會的學究式解釋,非但對讀書無益,反而會干擾對書的原意的領會和理解。陶淵明提出「不求甚解」的觀點,就是針對這種不良的學風。他認為不必花很多精力去研究沒有價值的註釋,而應注意讀原著,領會原作的基本內容。 綜上所述,在很多古時文學大家看來,讀書不在多,而在把握重點、吃透精神實質,將書中的營養化為自己的血肉,這樣才達到了讀書求知的目的。 —————— 作者:肖明舒 來源:城市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