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讀書觀:不求甚解到底好不好?
Monday, March 14, 2016
古人云「開卷有益」,一本好書,會成為一生的良伴。不過,一個人愛書、勤奮讀書的同時,更要善於讀書,注重讀書方法,這樣才能讀懂書、讀通書。
清初以「畫、詩、書」「三絕」而聞名的鄭板橋寫過這樣一首詩:「讀書數萬卷,胸中無適主,便如暴富兒,頗為用錢苦。」由此可以看出,鄭板橋強調的是讀書不宜求多,而應當選好書,求精品來學以致用。他還說過:「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運多。」實際上,他並不反對博覽群書,而是強調必須以精讀為基礎。
據《三國志》記載,諸葛亮早年隱居荊州隆中時勤奮讀書。與諸生不同的是,諸葛亮讀書講求「獨觀其大略」,具體來說就是泛讀大概,擷取精華,掌握其實質。可見諸葛亮不僅好學,而且善學,無論讀書還是打仗,都稱得上「足智多謀」。
唐代文學家韓愈在談到讀書問題時曾說:「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後人將他的話概括為「提要鉤玄」讀書法。在韓愈看來,一個人即使終生不停學習,也不可能涉獵所有知識的萬一,就算是一本書,想將它全部記住也是困難的,實際上,這樣做也是沒有必要的。他提出在學習中要「提要鉤玄」,也就是閱讀時必須提出綱要,提綱挈領地將書中的主要內容提出來,對於那些理論方面的書籍,閱讀時則要注意探取其深奧的觀點,也就是抓住它的精髓部分。
在古代,有識之士提倡的抓住重點、吃透精神實質為主旨的讀書方法中,最為後世爭議的當數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讀書法,他寫過一篇《五柳先生傳》,文中云:「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意會,便欣然忘食。」這其實是他假托「五柳先生」來描繪自己的讀書生活,闡發對讀書的見解。
陶淵明的讀書法可以用「不求甚解」四個字概括,後世不肯苟同者認為陶淵明提倡的是粗枝大葉、淺嘗輒止的讀書作風,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贊同者則覺得陶淵明的讀書法是為了告訴人們,不要像某些迂腐的書呆子那樣死摳章句而忽略了書中主旨。
其實,陶淵明之所以提出這樣的讀書觀點,與他早年的求學生活密不可分。史書記載,他「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可見他自幼就攻讀儒家經典,勤奮好學。自漢代起,一些經學家對經典所作的註釋連篇累牘、空虛繁瑣、離題萬里,其中多有尋章摘句、牽強附會的學究式解釋,非但對讀書無益,反而會干擾對書的原意的領會和理解。陶淵明提出「不求甚解」的觀點,就是針對這種不良的學風。他認為不必花很多精力去研究沒有價值的註釋,而應注意讀原著,領會原作的基本內容。
綜上所述,在很多古時文學大家看來,讀書不在多,而在把握重點、吃透精神實質,將書中的營養化為自己的血肉,這樣才達到了讀書求知的目的。
——————
作者:肖明舒
來源:城市快報
清初以「畫、詩、書」「三絕」而聞名的鄭板橋寫過這樣一首詩:「讀書數萬卷,胸中無適主,便如暴富兒,頗為用錢苦。」由此可以看出,鄭板橋強調的是讀書不宜求多,而應當選好書,求精品來學以致用。他還說過:「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運多。」實際上,他並不反對博覽群書,而是強調必須以精讀為基礎。
據《三國志》記載,諸葛亮早年隱居荊州隆中時勤奮讀書。與諸生不同的是,諸葛亮讀書講求「獨觀其大略」,具體來說就是泛讀大概,擷取精華,掌握其實質。可見諸葛亮不僅好學,而且善學,無論讀書還是打仗,都稱得上「足智多謀」。
唐代文學家韓愈在談到讀書問題時曾說:「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後人將他的話概括為「提要鉤玄」讀書法。在韓愈看來,一個人即使終生不停學習,也不可能涉獵所有知識的萬一,就算是一本書,想將它全部記住也是困難的,實際上,這樣做也是沒有必要的。他提出在學習中要「提要鉤玄」,也就是閱讀時必須提出綱要,提綱挈領地將書中的主要內容提出來,對於那些理論方面的書籍,閱讀時則要注意探取其深奧的觀點,也就是抓住它的精髓部分。
在古代,有識之士提倡的抓住重點、吃透精神實質為主旨的讀書方法中,最為後世爭議的當數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讀書法,他寫過一篇《五柳先生傳》,文中云:「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意會,便欣然忘食。」這其實是他假托「五柳先生」來描繪自己的讀書生活,闡發對讀書的見解。
陶淵明的讀書法可以用「不求甚解」四個字概括,後世不肯苟同者認為陶淵明提倡的是粗枝大葉、淺嘗輒止的讀書作風,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贊同者則覺得陶淵明的讀書法是為了告訴人們,不要像某些迂腐的書呆子那樣死摳章句而忽略了書中主旨。
其實,陶淵明之所以提出這樣的讀書觀點,與他早年的求學生活密不可分。史書記載,他「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可見他自幼就攻讀儒家經典,勤奮好學。自漢代起,一些經學家對經典所作的註釋連篇累牘、空虛繁瑣、離題萬里,其中多有尋章摘句、牽強附會的學究式解釋,非但對讀書無益,反而會干擾對書的原意的領會和理解。陶淵明提出「不求甚解」的觀點,就是針對這種不良的學風。他認為不必花很多精力去研究沒有價值的註釋,而應注意讀原著,領會原作的基本內容。
綜上所述,在很多古時文學大家看來,讀書不在多,而在把握重點、吃透精神實質,將書中的營養化為自己的血肉,這樣才達到了讀書求知的目的。
——————
作者:肖明舒
來源:城市快報
0 comments